1月15日,由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锑矿区锑砷污染源阻断及生态治理技术”课题绩效评价会议在北京召开。有研资环院(依托实施单位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课题二“锑矿区污染土壤矿物基阻控材料及梯度阻隔拦截技术研究”牵头承担单位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魏源主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占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丰昌院士出席会议。绩效评价专家组由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周连碧、澳门科技大学教授马义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刘晓端、天津大学教授赵林、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文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黄占斌、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高大文、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高级会计师尚玉梅组成,项目跟踪专家周连碧担任专家组组长。
会上,课题二负责人崔兴兰分别从课题总体进展情况、重要成果与创新性、人员经费投入情况、组织实施管理情况等方面向专家组进行了详细汇报。经过资料审阅、质询与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二提供的资料齐全、规范性好,圆满完成了各项课题指标要求,研发的多种矿物基阻控材料和集成的梯度阻隔拦截技术实现了锑矿区污染土壤中锑砷等重金属的有效阻控,环境社会效益显著。专家组一致同意课题二通过课题绩效评价并评为优秀。
项目针对锑矿区锑砷污染成因与源汇关系不明、绿色高效经济可持续的同步修复技术缺乏等问题,结合科研、管理和市场需求,以污染源甄别-输入输出模拟-风险评估-技术研发-综合治理为主线,选择不同成矿类型、地质条件及气候特征的典型锑矿区为研究对象,以保障场地环境和生态安全为目的,揭示锑砷污染形成机制与源-汇关系,确定锑、砷修复目标值;开展锑砷污染阻控拦截、原位稳定、生物淋洗、立体生态恢复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集成,构建锑矿区污染阻控-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并进行工程示范验证,形成系列产品、规范和标准。课题二“锑矿区污染土壤矿物基阻控材料及梯度阻隔拦截技术研究”作为项目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锑矿区地质条件差异大、污染分布不均、迁移路径不清等导致污染源阻控难的瓶颈难题,研发系列矿物基阻控功能材料并集成梯度阻隔拦截技术,有效阻控锑砷等污染物扩散迁移并降低其环境风险,并将研发的材料和技术应用至贵州晴隆、广西南丹等多个典型锑矿区污染场地,为锑矿区锑砷等重金属阻隔与梯度拦截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撑。